语言选择

0791-86648385

中恒动态

领导关怀 媒体聚焦 新闻中心 中恒人物 文化活动 行业资讯 视频点播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聂吉利做客江西日报,对话赣鄱涌动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3-08

发布者:

编者按: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动能。
为了积极学习和践行总书记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精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聂吉利做客江西日报李渡非常关注,通过《赣鄱涌动新质生产力》专题,系统阐述了中恒建设集团立足建筑主产业,紧紧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积极响应“1269”行动计划,用科技创新来寻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增量”;并站在地下空间科技的时代前沿,从智能建造、应用领域、数字技术等维度介绍了中恒建设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心得体会,结合企业自身多年来发展经验,阐述了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数字技术开辟建筑领域“新蓝海”的发展新思路。

原文如下:



2024年3月8日江西日报10-11连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系统阐述后,进一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春风浩荡惠赣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为江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全省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赣鄱大地涌动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火热激情和活跃跃的创造,各行各业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以“大抓落实年”的实干担当,致力打造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局面。








邱向军


上饶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为支撑、以开放为动力、以数转为抓手、以绿色为导向,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技量、含新量、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奋力迈出“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铿锵步伐


邱向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奋力迈出“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铿锵步伐。2023年,全市GDP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出口额增长17.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荣获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先进单位设区市等称号。

坚持以创新为驱动,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含技量”。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广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有效推动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快速提升。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60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现有国家级科创平台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4个,其中上饶智慧数字经济科创孵化中心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晶科能源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同时,全力打造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去年作为特邀城市参加了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进博会G60专场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支持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22个,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共建科技与产业创新共享中心,积极构建了“研发孵化在长三角、生产转化在上饶”合作模式。

坚持以产业为支撑,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含新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我们抢抓新机遇,抢跑新赛道,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型储能、干细胞、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现已集聚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出货商晶科能源、国内动力电池领域的头部企业蜂巢能源、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吉利汽车、国内干细胞研发领军企业汉氏联合等一大批优强企业,加快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去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5623亿元,总量历史性跃升至全省第二、实现“四年进四位”,增速达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

坚持以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含金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上饶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上饶国际陆港加快建设,上饶至温州铁海联运班列正式首发,上饶至宁波铁海联运天天班稳定运营,对外开放平台日益增强。去年,上饶市完成外贸出口510亿元,增长17.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型出口占比高达95%,“新三样”产品出口总额达344.8亿元、增长44.9%,占全省比重高达75.7%。海关总署权威发布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上饶位列全省第1位、中部地区第6位、全国第39位,与长三角41个城市相比列第17位。

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含智量”。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主动拥抱数字变革,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开通运营全省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线运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累计新增省级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深度上云企业963家,均列全省前列;新增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3家、国家5G工厂3家,上饶经开区入选全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开发区。

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含绿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市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园区5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6个,省级绿色供应链2个,省级节水型企业52家,国家级节水标杆园区1家、省级节水标杆园区2家。去年,我市能耗强度较上年下降3.9%,降幅排名全省第一。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紧扣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有效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塑造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大上饶力量。





宋德雄


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理论,全力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使新质生产力成为赣鄱大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宋德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理论,全力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以省委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使新质生产力成为赣鄱大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上提升实力,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平台路径。聚焦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树牢“科研即产业”理念,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一是发挥创新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我省重点和优势产业,在航空、材料、生物育种等领域,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和网络成员,积极创建稀土、有色金属等领域3至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级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在我省共建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南昌实验室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找准方向,新建1至2家省实验室,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省技术创新中心重构,推动创新平台布局实现产业需求和地方发展有效衔接。二是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攻关路径。完善面向产业的研发体系,针对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主攻方向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清单,系统梳理“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明确提出主攻方向、实施目标,形成科技计划指南和项目储备库,大力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精准实施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现重点产业链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迭代。聚焦我省人工智能、氢能储能、先进核技术应用、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建立创新先发优势,积极抢占战略技术制高点。三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和产业部门更多参与技术攻关顶层设计,支持引导科技领军企业面向产业及市场需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发挥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对同一产业链技术相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重新整合,建立“联合体+链主”协同创新机制。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汇聚合力,注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以服务端为突破口,带动供需两端有效对接,助力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加强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和数字化赋能,构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网络,建设1个省级的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聚焦服务端),指导建设M个设区市分中心(聚焦需求端),引导高校院所组建N个转移转化中心(聚焦供给端),支持各设区市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园区或企业建设中试基地,鼓励高校院所中心以“校(院)地共建”模式合作共建优势特色产业研究院等,择优实施一批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功能,构建多层级、多角色、全流程管理作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平台。实施专业人才队伍培育计划,举办初级、中级、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打造一支懂技术、懂法律、善经营的高质量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功能,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量质齐升,重点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三是完善分类评价。发挥成果转化评价“指挥棒”作用,开展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工作,持续优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评价体系。评选发布全省年度十大创新成果。同时,积极承办国家级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对接、路演、论坛等各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推动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深挖潜力,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创新,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一是有序推进科技部门机构改革。按照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建立健全省委科技委议事机制和省委科技委办协调执行机制,深入研究全省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着力推进全省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二是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完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目标任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扩大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范围,探索将部分国有企业纳入试点范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一定比例的单位自留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内设部门、转化机构和服务团队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制定江西省科技计划尽职免责办法。三是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优化我省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力度,组建一批“投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增设省青年科技奖,激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全面倡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产出真成果”的创新文化,持续树立“投入要问产出、花钱要问绩效”的工作导向,通过多元化投入,构建由国家、省市、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科研基金丛林”,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到赣鄱大地创新创业。






罗嗣海

江西具有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良好区位及坚实基础。南昌大学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结合优势,不断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实现布局新赛道、新领域


罗嗣海: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本质内涵是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产业特色鲜明,制造业具有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良好区位及坚实基础。作为江西高校的“领头羊”,南昌大学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优势,聚焦国家和江西战略布局,不断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实现布局新赛道、新领域。

落实立德树人,打造助推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学校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扎实推进“四新”专业建设,根据产业需求新设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赋予现有学科专业新内涵,59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5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专门学科人才。以产业需求倒逼人才培养改革,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有效解决了本学科“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割裂”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强化“扎根本土 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学类研究生培养,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地方实际、聚焦个性发展。学校以现代产业为导向,政产学研用贯通,本硕博培养贯通,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中微实验班、未来技术学院和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师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比赛成绩持续突破。引导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优秀人才“学在江西、留在江西、干在江西”,面向全球招聘杰出人才,以服务转化能力论英雄,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树立鲜明业绩导向,人才引育留用成效显著。2023年,学校首次一轮新增2名院士,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34人,培育国家级人才14人,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教师占比升至69.18%。正在汇聚一批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人才,今年2月,诺贝尔奖获得者Tim Hunt来校讲学并被聘任为荣誉教授。

突出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新质生产力核心力是创新,显著标志是科技属性强。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昌大学强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学校感恩奋进,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2023年,学校摘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唯一特等奖,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直接经费1.13亿元。“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有江西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正借助瑶湖科学岛建设东风,构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五链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将对我国复合半导体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引领性贡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新增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医药类平台和现有的“类器官”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机构,正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实现布局新赛道、新领域。强化校内基础研究大平台建设,实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促进内部要素融合,鼓励科研人员“做真科研,真做科研”,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成重组后的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行业突出难题,自主创制发酵专用益生菌剂,建立了我国首个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开创了全新食疗产品绿色制造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学校已有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食品学科已进入全球排名前0.39‰。

坚持融合发展,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学校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下决心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围绕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出台《关于部省合建创新研究院校外独立法人运营单位科研业绩认定办法》,正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实施细则》和《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细则》,刚成立“南昌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着力打造江西省首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产业研究平台。围绕《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服务支撑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若干意见》,正谋划布局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坚持系统观念,多次搭建党委中心组联学平台,理论上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教融合典范的解析及其启迪”“科研人员创业与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主题,管理干部与一线教师同堂学,校地企组合联动学,推进产教融合,落实名城名校融合,保障合作走深走实。紧贴企业技术需求,与江铜、江钨、中微半导体等40余家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活动,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持续推进鹰潭研究院、循环经济产业丰城研究院等学校产教融合研究院建设,努力实现大学创新资源、政府政策环境和产业市场优势的高效叠加,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池泽新


省农科院聚焦种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深入落实我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三年行动方案、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


池泽新:省农科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种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我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三年行动方案、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更好地发挥省级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特色优良品种创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关键要素。持续推进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完成全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收集野生食药用菌资源650余份,保护地方鸡、地方猪等资源12个,国家东南山地种质资源圃新入圃320余份,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入库种质资源58种2万余份。推进“赣种强芯”工程,深化农作物和畜禽功能基因挖掘利用,加快水稻D1型细胞质不育基因、菌根高效共生基因、耐热基因、辣椒开花调控基因等功能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深入开展特优杂交晚籼稻、早熟油菜、高油高蛋白大豆、设施蔬菜、地方家禽等新品种(品系)选育,2023年,经过审定、登记(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40个。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江西省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用好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品种。

聚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解决重大需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水稻、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聚焦良种、良法、良机等关键要素,联合开展分区域分品种大面积单产提升试验示范,通过全要素集成、分工协作实施,打造百万亩以上“超吨粮”典型和油菜、大豆超高产典型,助力全省水稻、油菜每年单产提高0.2至0.5个百分点、大豆单产提高1至2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高5%左右。2023年入选国家优良品种1个,省主导品种11个、主推技术11项。

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持久动力。与院士团队、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持续推进与设区市联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开展“沃土安粮”关键技术攻关,消减土壤酸化、肥力衰减等主要障碍因子,研发减肥减药、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研发绿色生态、轻简高效、富硒健康等关键技术,创制绿色高效主推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加强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合作,持续研发智能化、数字化果蔬茶装备,打造更多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聚焦科技成果集成示范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撑。加快服务我省农业七大产业的品种、技术集成示范,创制的优质水稻恢复系R225衍生系系列组合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推广约300万亩,国优油菜品种“赣油杂8号”在全省推广超100万亩。麻鸭小水系生态养殖技术在省内外大力推广,养殖数量累计达到6300万羽。做实做深“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省农科院芦笋产业研究院等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助力兴国芦笋产业扩面增效延链,年产值过亿元。同时,围绕区域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新增产业研究院2至3个。深化拓展院地合作、院院(校)合作、院企合作,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新装备示范基地,多形式举办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开放日活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张玉清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我们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形成以数智化和绿色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江西路径和江西模式


张玉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释、重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力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生产力的认知,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物质条件构成的,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纠正了前人研究生产力的不足,他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利用生产要素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表现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具有多个维度的内涵。在生产要素构成上,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范围和种类不断扩展,在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之外,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全新质态要素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在生产要素组合上,新质生产力依靠要素组织、技术等变革来提高要素组合效率,并以此形成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增量。在产业形态上,新质生产力孕育着新的经济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智创经济形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推动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

数智化、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点,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相结合,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发挥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彻底改变人力资源、能源传统驱动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新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界、人类自身及其生产活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新质生产力是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运用自然、适应自然、和谐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取向。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江西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作用,要通过两轮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方面,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VR、云计算、物联网、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粗放式增长发展模式,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以绿色低碳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

江西省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要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围绕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细化“1269”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形成以数智化和绿色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江西路径和江西模式。





傅正华


革命老区井冈山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争先率先,以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焕新、人才更新,因地制宜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打好培育壮大百亿产业集群攻坚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路


傅正华: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脱贫地区“三区叠加”的地方,近年来,井冈山市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争先率先,以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焕新、人才更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破立”之势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路。2023年,井冈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多项指标走在前列,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快引擎打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聚焦科技持续用力,做好企业培育工作。井冈山市积极培植创新应用场景沃土,以场景开放为企业提供创新“试验场”,努力实现“开放一项应用、培育一批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着重围绕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企业,做好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将先锋数科、秀狐智造、鸿威光电等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纳入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培育库重点培育。井冈山振武物流园“运溢满”智慧物流系统得益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在破解乡村物流堵点方面有着丰富的场景实践,这套新模式有望得到推广。另一方面,强化创新资源协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积极申报各类创新主体,井冈山市先后组织6家企业申报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认定4家;组织30家企业入库202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井冈山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江西省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指导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成立井冈山市区块链黑土资源保护研究院,进一步激活创新动能,提升发展竞争力。

找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做强载体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产业是载体。井冈山市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一是久久为功,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全力以赴打好培育壮大百亿产业集群攻坚战,因地制宜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的“1+2”特色主导产业,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工业营收年均增长16%以上,着力提升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敢为人先,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按照相关规划,井冈山将聚焦电子元器件、虚拟现实、元宇宙及数字孪生、智慧农业、数字文创等赛道,着力招引国内外领军企业在井冈山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业务总部,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开放活力,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5%。三是大胆闯试,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加快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创新升级,积极引入相关优质企业和研发中心,推动一批数字经济项目、数字经济企业在井冈山集聚落地。

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激活发展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井冈山市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围绕重点产业,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2名;完善科技特派员体系建设,打造科技特派员示范点2个。先锋数字经济产业园在井冈山牵头成立“全国网络软件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升级,至今已累计培训5000余名数字经济人才。井冈山市在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产业链、赋能产业链发展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一体推进政企协同、产业协作,以坚实有力的“党建链”凝聚产业链合作、创新、发展“最大公约数”。自井冈山直播经济总部大楼正式启用以来,井冈山已组建培育了16支以乡镇干部为基础的直播队伍。直播间成为干部的“赛马场”,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选调生等纷纷走进直播间,助力井冈山农产品线上销售。这两年,井冈山不仅打开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塑造了网销规则对食品标准化的高要求,更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加快技术升级的发展步伐。



聂吉利

传统的建筑业是江西万亿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恒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力度,积极促进建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数字技术开辟建筑领域“新蓝海”


聂吉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说到了我们建筑人的心坎里。传统的建筑业是江西万亿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传统的建筑业如何抢抓机遇,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建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是摆在我们建筑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放眼中国乃至世界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动能,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尤其是在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和施工工艺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以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建筑业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实现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智能建造、绿色发展。中恒建设集团孜孜以求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紧紧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积极响应“1269”行动计划,用科技创新来寻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增量”,努力为江西建筑业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贡献中恒力量。

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地下空间科技是中恒建设站在时代前沿的优势领域,10多年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近4亿元,以中国工程院肖绪文等四位院士为引领,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全国和省内多所院校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搭建省级技术中心、绿色施工技术中心、BIM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等,成立了中恒地下空间工程智能研究院,承担行业标准编制、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输出,把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据统计,中恒建设荣获地下空间开发各项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300余项,其中主编国家建设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级工法20项,国家专利超200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并形成以咬合桩、嵌岩桩、扩底桩等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体系。长螺旋咬合桩、长螺旋嵌岩桩、长螺旋扩底桩,是中恒自主研发,采用“长螺旋桩机+第三代扩底钻头+泵送自动化+扩底可视化”等专利技术,形成的全新的、安全文明、绿色环保、无泥浆、无噪声、无沉渣且高效节省的施工工艺,可节约造价15%至50%。

中恒建设的这些“独门绝技”因其功效高、绿色建造、节约土地资源等显著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桩基工艺,广泛应用于水利建设、防洪抢险、城市管廊、社区改造、智能停车、环保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治理、桥梁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重点领域。目前,该成果转化项目遍布首都北京、齐鲁大地、钱塘江畔、洞庭湖区、鄱阳堤岸、大坳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其中,八方邻里·象南中心项目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获得自然资源部先进奖。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工程被纳入国家级重点水利项目范畴的战略性工程,被列为长三角地区“十四五”时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库。

数字技术将开辟建筑领域“新蓝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施工桩基设备近300万台,通过中恒科技智能化改造,按每台产生的利润30万元计算,仅施工桩基设备一项市场潜力亦在万亿元。目前,中恒建设集团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7年稳固年新签合同额和年产值“双百亿”目标,连续16年荣获纳税先进单位,每年直接或间接带动产业工人就业超过6万人。未来,中恒建设集团将进一步立足地下空间创新成果,加大长螺旋桩施工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研究力度,以智能建造提升发展效能;利用北斗系统实现桩机设备自动精准定位,集成高精度传感器,实现由人工操作到自动化智能控制。中恒建设将以创新促产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成为国内地下空间开发领域产业技术升级的领跑者。





数字经济在赣鄱大地呈现勃勃生机,图为上饶晶科能源组件车间机械手臂在高效有序运作


-返回列表-

一体两翼平台化,百年千亿国际化